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那片被云雾缭绕的青山绿水间,生长着一种被誉为“茶中珍品”“绿茶皇后”的都匀毛尖茶。
每一片茶叶,都汲取了大自然的精华,凝聚了山水的灵气。
■沉淀在千年时光里的一杯好茶 黔南茶叶的历史,是一段被茶香浸染的千年时光。 千百年来,品种繁多的黔茶,从青山蜿蜒的古驿道运往码头、口岸,潮水般涌向大江南北。其中,一款来自黔南高山云雾间的皇室贡茶,形似鱼钩、芳香馥郁,被明朝崇祯皇帝品鉴后赐名“鱼钩茶”,这是都匀毛尖的前世美名。 都匀毛尖茶是唯一获得两代国家领导人夸赞和命名的“中国十大名茶”。 1956年,都匀团山乡茶农採制茶叶寄给毛主席,毛主席亲笔回信说:“此茶很好,我已收到,今后山坡上多种茶,我看此茶叶可命名毛尖茶”,从此就有了“都匀毛尖”。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点赞都匀毛尖茶,习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我知道贵州的都匀毛尖,毛尖茶味道一般比较清淡”,并作出了“对于都匀毛尖茶,希望你们把都匀毛尖茶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 1982年,都匀毛尖从全国300多个名茶中脱颖而出,跻身“中国十大名茶”。多年来,都匀毛尖在全国各种茶事活动上摘金夺银,先后斩获国内外各种奖项300余个。 2022年,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代表性项目。从中国非遗到世界非遗,这是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千年时光如水流逝,从明朝时期的皇室贡茶,到1915年荣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到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都匀毛尖在历史长河里,香飘千年,绵延至今。 ■孕育在山水间的一杯好茶 茶是山水的灵魂,山水是茶的罗裳。 黔南的茶,承载着一方山水的灵性,你能从那袅袅茶香中,品尝出山的苍翠、水的灵动、春的韵味。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北纬26—30度,是世界绿茶生产的“黄金纬度”带,都匀毛尖就是这一“黄金纬度”地带孕育出来的绿茶经典。得青山秀水之灵气,纳万物百草之精华的都匀毛尖,芳菲千年,沁人心脾,纤尘不染。 同时,贵州作为全国第一个在茶园中禁止使用水溶性农药和草甘膦的省份,极为重视干净与生态。而干净绿色更是都匀毛尖这张名片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始终将绿色生态和有机生态贯穿种茶、管茶、制茶、卖茶全过程,确保生产出名副其实的干净茶、生态茶。 早在2008年,都匀毛尖就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品质,冲破欧盟210余项农残检测“绿色壁垒”,成功进入欧盟市场,向世界亮出了绿色茶、生态茶、健康茶、安全茶的身份。 明前雨露的滋润,高山云雾的滋养,孕育出了出类拔萃的都匀毛尖茶,造就了其不可复制的优秀品质,加上“一气呵成,火中取宝”的独特炒制工艺,成就了都匀毛尖芳香袭人的灵魂。 ■历经非遗手工技艺洗礼的一杯好茶 每年清明前后,都匀毛尖茶开采,辛勤的茶农们按采摘标准采下初展的一芽一叶,色泽深绿或浅绿,长度不超过2.0厘米,形似雀舌者为上乘。 通常人工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万-5.6万个芽头,炒茶锅需加温至280°左右,整个茶叶加工过程全凭炒茶师的手感、目测和鼻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子全手工炒茶 经过杀青、揉捻、做形、提毫、干燥五道非遗手工制作技艺的洗礼,都匀毛尖形成了“三绿透三黄”的显著特点,即:“干茶颜色绿中带黄,茶汤颜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 特殊的育茶环境和考究的制茶工艺,一杯拥有“条索卷曲、银毫披身、色泽翠绿”的俊美外形,具有“嫩香持久、香清味鲜、回味甘甜”独特茶香的都匀毛尖正式诞生。 都匀毛尖茶的制作技艺就是保鲜春天的过程,正是如此精湛的制作技艺和独特手法,把春天的鲜爽保鲜在了茶叶里,喝一杯都匀毛尖,如沐春风十里。 ■品味生活,从一杯好茶开始 都匀毛尖除了美味的口感,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糖苷、有机酸、芳香物质和维生素A、B1、B2、C、K、P、PP以及水溶性矿物质,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作用。 品味生活,从品味一杯都匀毛尖开始。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口都是匠心独运的杰作,让舌尖感受这份来自茶山的神奇。 图文来源 | 黔南宣传 一审一校 | 黄 懿 二审二校 | 罗 维 三审三校 | 顾 欣